当前位置:首页 > 拍卖 > 市场 > 正文
沪现春秋战国早期青铜剑引拍卖公司关注

  近期上海拍市出现了一把年代久远的青铜古剑,引起了众多拍卖公司及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战国晚期,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最长达76厘米。关中秦剑的长度甚至超过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有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图穷匕见”,秦始皇因佩剑太长,拔不出来,竟让荆轲追得满大厅跑,危急时刻,御医夏无且大声提醒秦始皇从背后反着拔剑,秦始皇拔出剑,秦剑的长度优势立显,荆轲被秦始皇杀死。
 
  3.jpg
 
  青铜剑的造型,是在严酷的战争中逐渐完善起来的。上下左右精确对称,剑身重量很轻,使用起来便捷,也不会因为长期挥动而体力不支。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剑身长而尖端收拢成尖锐状,非常锋利,有的剑脊上还有血槽,剑身剑茎比例也很协调,后部的剑茎短且双手正好能紧握。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作“格”,既可遮挡敌方的杀伤,具有防御功能,又可防止手向剑身滑动割伤自己,既美观又实用。高档的“格”用四件玉来作装饰,叫“玉首剑”,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件精美藏品现由上海珍和艺术品有限公司展出,剑身长约71cm,保存品相良好,该剑铸造精良,错金螭龙纹尤显珍贵,集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身的带铭文青铜剑,如今的存世量大概将近300把,大都属于王侯贵族佩剑,比如吴王剑、越王剑、楚王剑、燕王剑等。详情请关注本公司公众平台或官网或来电咨询,上海珍和期待您的垂询!
 
  1.jpg
 
  精湛技术,传奇工艺
 
  青铜剑的制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锻造,一种是铸造。锻造的方法到汉代才流行开来。先秦的青铜剑基本上都是铸造的,把金属熔成液体之后,放在容器——模具中慢慢凝固,模具是什么样子,凝固后就形成什么样子。
 
  先民们用普通黄土做成坯胎,塑造出铜剑的基本模型,在制好的泥模上画出铜剑纹饰轮廓,凹陷部分直接从泥模上刻出,凸起部分则另外制好后贴在泥模表面。然后由模翻成范:用事先调和均匀的细质泥土紧紧贴在泥模表面,拍打后使泥模的外形和纹饰反印在泥片上;将翻好的泥片划成数块,取下,这就是所谓“范”。范要阴干,以避免进炉干湿不均而开裂,然后放在陶炉中烧制,形成坚硬不易变形的陶范。
 
  成范之后,再进行精细的修整,铸造青铜器往往根据器形需要若干块陶范,所以陶范使用前要先精心摆搭,就像搭积木一样,先搭内范,再搭外范,将翻范用的泥制宝剑模型均匀削去薄薄的一层,制成器物的内表面,称为内范,在内范表面刻上铜剑需要的铭文。将陶范拼合形成器物外腔,称为外范。外范制成后,将内外范合成一体,内外范之间削出的空隙即为铜液留存的地方,也是给未来青铜器实体留的地方,两者的间距就是青铜剑的厚度。
 
  把内外范粘牢,留好出气孔,即可往陶范里浇注铜液。浇注前要先预热,使范有较高的温度,这样当陶范与青铜溶液接触时才不会炸裂。待铜液凝固后,打碎外范,再把青铜剑从内范中拔出。一般陶范只能使用一次,打碎后就不可复原,所以,一套陶范只能铸造一件青铜剑,因此世间不可能存在两把一模一样的青铜剑。
 
  中原的陶范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其实是一套综合的技术,是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准。陶范的基本材料是中原最常见的黄土,先民们在黄土里添加了石英石之类的耐火材料。为了增加强度,又添加了砂子。陶范的透气性如果不好,铜液中产生的一些气体排不出去,会在青铜器里形成一个大洞,使铸成的青铜器报废。为了增加透气性,先民们又往土里添加了稻壳、谷壳、牛粪之类的有机物。
 
  刚刚铸好的青铜剑,表面粗糙,纹饰也不清晰,需要经过打磨整修,才能成为一件精致的利器。为了剑的装饰之美,许多剑上还施加了镶嵌、包金、鎏金、刻蚀等装饰工艺。
 
  东周青铜剑位于青铜剑首端部的同心圆装饰以其精湛的制作技术引起了科技史界的关注。剑首同心圆由多圈高同心度、高凸起、薄壁状凸棱组成。研究表明,剑首同心圆使用了类似轮制法成形工艺,预先单独铸造成形,后与剑茎铸接成一体。
 
  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安徽南陵的“吴王光剑”、湖北襄阳的“吴王夫差剑”等传世名剑的剑刃表面,都有精美的菱形暗格花纹。这种表面处理技术也是青铜剑的传奇工艺之一。关于它的工艺流程,至今我们还不完全知晓。
 
  2.jpg
 
  青铜剑鉴定方法 之一:正确了解和认识青铜剑的分段铸造工艺
 
  在青铜剑制作过程中,剑体是需要单独铸造加工完成后,才能铸接手柄部位的,不然剑身是无法实现打磨加工的,因为有格部存在,从加工角度讲是个大问题,因此只能先完成剑身。对于一般的剑也就是常说的竹节柄、喇叭筒这样的剑,一般从格到柄首实行整铸,就是首部范型于格柄范型组合后一次浇铸完成,浇口通常呈现橄榄型,在首部下端,有时候也会打磨掉,多数时候会完整保留下来。浇口的两个端部正好与剑柄侧边范线相接,因为这是分型线也是合范的结合部位。对于同心圆相对就复杂一些,多数同心圆都是采用三段式铸接,因为同心首部位是单独铸造,同时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同心圆剑的格,基本上讲这个格也是单独铸造后插接上去的,部分同心圆的格部甚至可以看到缝隙,就是这个原因。
 
  青铜剑鉴定方法之二:注意青铜剑与范铸工艺对应的脱范问题和剑体特征
 
  一般讲竹节柄、喇叭筒剑均属于两次铸造,其格部到首是整铸,因此格部位于剑体所构成夹角必须符合铸造圆角理论,否则会出现脱范困难甚至无法脱范的问题,所以真品的这个角度是大于90度的;但是对于同心圆剑就不一样了,同心圆的格是单独铸造后插接进去的,因此不存在脱范问题,就发掘的实物看,同心圆的此部位夹角基本上都会小于90度。
 
  青铜剑鉴定方法之三:表面加工特征
 
  一般讲剑身是沿脊部进行纵向打磨成型,开刃是垂直脊部进行的,这种开刃方式是具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在放大镜下看,我们会发现刃口呈现细锯齿状,就杀伤力讲,这种细锯齿状具有更高破坏力。这种开刃方式目前在新疆维吾尔人的小刀上依然应用着,所以维吾尔人的这种开刃方式的小刀声明赫赫,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锋利,其次才是美观,因为刀的作用和价值就是切割。
 
  使用后再次被开刃的剑或者戈等兵器就不一定采用这种开刃技术了,因为这种开刃技术只能是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做到,所以使用后二次开刃甚至多次开刃的兵器上会出现横向开刃,其实这不是规范的,但是我们通过观察还是会发现有些角落部位或者使用不到的部位也就是后面也不会磨到也没必要磨得部位,往往依然会残留下初次开刃的痕迹。
 
  青铜剑鉴定方法之四:了解青铜剑部首部位的加工打磨痕迹特征
 
  我们一般都忽略了这一部位的铸后加工打磨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他涉及到当时机械加工方式的应用,以及合理高效加工技巧,当然这种技巧是于当时所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的,也是今天比较难以复制的。几乎所有青铜剑的首部都采用了机械加工方式。
 
  当下市场赝品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擦亮双眼,并且需要对铸造工艺、锈色之外同样还需要考量表面铸后加工所残留的信息综合判定,这样对于真赝将有极大的意义和参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