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收藏 >

奇巧铸造——青铜灯

  灯的发明源于火的使用,《礼记》载:“古者,未有蜡烛,以火炬照夜。”《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登通镫。认定灯是由食器中的陶豆,逐渐在其近平的浅盘中央出现了凸起的钉状柱,这种变化可能就是豆向镫的演变。铜灯源于陶灯,铜灯款识中自名为“镫”或“锭”,《说文》中二字互训。人们普遍认为灯大约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灯的制作水平大为提高,从出土实物看战国以前多为陶灯,战国以后铜灯渐多,秦汉之际铜灯流行,到汉代灯具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写实的动物形、人物形灯具与富丽的花纹巧妙结合,达到了艺术表现的高度和谐,不仅仅是照明工具,还被当成工艺品和摆设用品,充满艺术魅力,备受贵族和皇室的喜爱。

  青铜灯具的造型结构,是根据环境照明的需要而设计,灯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灯具构造简单,上有灯盘,中有立柱(柄),下有底座,基本形制与陶豆差别不大,亦称为“豆形灯”,是中国古代灯的基本造型。一般人家多用此灯,仅是柄的长短、粗细有别,柄长谓之高灯,一般通高30-40厘米;柄短谓之短灯,一般通高10-20厘米。柱与底座制成雁足状称为雁足灯,柱与底座制成凤鸟形称为凤鸟灯。无柱和底座,灯盘下设三矮足,盘一侧装扁柄称为拈灯或行灯,拈与行用意相近,都指在行动中持之照明。汉代多枝灯一般高约1米左右,由中柱有序引出枝条,枝条端顶灯盘分层错落有致,点燃以后,灯火交相辉映,有如盛开的花树,尽显贵族灯饰的豪华气派及贵族阶层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对灯具使用条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具备良好的照明功能,同时易拆装、易清洗、易携带,这就对灯具的结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基本条件不外乎精巧简便,分铸组合成型的灯具,备受贵族阶层的喜爱(图一)。1957年山东省诸城县葛埠口村出土,战国中期齐国的人形铜灯,通高24.1厘米,盘径11.5厘米,勺长22.7厘米。人像写实,神情恭谨,右衽短服,束腰宽带,展臂手擎灯盏,双腿微屈,足下为屈体蟠龙,盏、盏柄、人、蟠龙座,榫卯插合,能任意拆卸。此灯同时出土加油用长柄铜勺,勺呈椭圆形,长柄,柄端扁平,饰有兽形纹。人俑灯在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别巨匠心的构思,巧妙设计的造型,充满生活艺术情趣,是富有的齐国人奢华物质生活的再现,体现出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

  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十分注重环保功能,巧妙的设计解决了灯烟污染室内环境的问题。当时灯具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燃烧时产生火焰,实现了照明功能,但有一些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留下的灰烬,造成室内烟雾迷漫,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因此,汉代的座灯大多设计有导烟管,并于灯体内贮入清水。大部分象形灯具巧妙地利用形体本身,如人的手臂,牛的双角,凤、雁、鹅的颈部等为导烟管,匠心独运,令人叫绝(图二)。1985年山西平朔城西照什八庄出土,西汉彩绘雁鱼铜灯,通高52.6厘米,长34.6厘米,宽17.8厘米,器身呈鸿雁回首衔鱼站立状。灯由雁体、灯盘、灯罩、鱼连雁首及颈,四部分套合而成,可以拆装,便于清洗。雁冠绘红彩,身施翠绿彩,并以墨线勾出翎羽;鱼绘红嘴,身施翠绿彩,并以墨线勾出鳞片和夔龙纹。雁颈与雁体子母口相连,鱼身及雁体中空;灯盘直壁浅腹,一侧出柄,可控制灯盘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圈口套接;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上插鱼腹,下置盘内圈槽,可左右转动开合,调节光亮度。烟雾经鱼腹雁颈导入雁体,控制烟雾外泄,雁腹可贮清水,灯烟溶在水中,减少烟雾,保持室内清洁,借其水的重量增强雁体的稳定性。其造型设计与功能达到完美的统一,是汉代座灯的代表作。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的艺术实用造型灯具,大都充满生活情趣,这些灯具反映了古人奇巧的铸造工艺和极高的艺术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灯具已退出今天的现实生活,但它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延伸为现代家居生活灯具装饰艺术,即使在电子灯具迅猛发展的科技时代,它依旧散发着夺目的光辉,并启发着灯具设计师的思维理念,对造型实用功能的生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