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收藏 > 观点 >

罗丹的一封遗书

  何卫平

  最近,笔者怀着同多数人一样崇敬的心情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了“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笔者看到,展览组织方将罗丹的一封遗书醒目地喷绘在一面墙上。这封遗书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此前已经出现在多种出版物上,或许是被雕塑作品的“气场”烘托,这篇文字,读后越发让人警醒。

  罗丹的这段遗书,文字不长,兹录如下:1.尊重传统,把传统所包含的附有生命力的东西区别出来;2.从内心出发,坚定地保持真诚,千万不要哗众取宠;3.欢迎正确的批评,不要畏惧不公正的批评;4.不要浪费你们的时间,在交际场或政治圈里拉关系。你们会看到许多同行,通过阴谋算计名利等身——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在图像普及传播的时代,“罗丹雕塑回顾展”固然让我们直面体悟,但绝不止于视觉所触及的作品层面。罗丹旺盛的创作力影响了后人关于艺术创作的范式、图像、题材、技巧以及对艺术本身的认知。而在这些可视作品的背后,反映的是时代的精神和态度,甚至是一个艺术家德性的维度。这恰好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所缺失的那一部分。在中国特定的艺术生态中,多数艺术家日益成为一个多面手,不仅精通交际、金融、收藏、政治,还要学会同经纪人、策展人、藏家、官员打成一片。在经营式的商业思想与卡夫卡式“饥饿的艺术家”之间交错共生,其内质已表现为人格的分裂状态,即一边屈从于社会的主流意识,一边试图坚守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从而深陷桎梏而不自知。试想,一个“魂”不附体的艺术家又如何创作出触动人类灵魂的艺术作品呢?

  我们不妨作一番梳理,在新中国的前30年中,艺术家为新生的政治和革命服务,试图颠覆一切传统,希冀保持积极的革命性;后30年中,艺术家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学习,也盲目地向传统和民间艺术学习,思想的空洞令一代艺术家无法正视真诚,甄别内心。而在近些年新一轮商业冲击下,作品价格所代表的成功标签,让艺术家更加拒绝和蔑视公正的批评,热衷政治交际和江湖名利,很难成为罗丹所谓“真正的艺术家”。当然,不能排除极少数艺术家对艺术的传承性和先锋性的坚守。但这并不能说明,艺术生态的合理与公正。艺术生态链和艺术家组合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了艺术创作的“主流”。

  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同公务员之所以成为公务员,鸡蛋之所以成为鸡蛋没有本质的区别,公务员如果假公济私、贪污渎职,便是丧失了其本性,会造成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混乱;鸡蛋如果孵化成小鸡,其质地成分必然发生变化,失去了其固有的营养价值。艺术家的职责、品格、使命、形象反映出文化与精神的状态,代表了时代的人文观念,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是崇高和先进的代表,反之,就只能顶着另外的头衔,比如时下较多的词汇,如“艺术流氓”“江湖画家”“画痞”“画匠”等。随着美术馆收藏体系的确立和收藏群体的多元发展,靠跑江湖、吹嘘造假来糊弄外行的手段在未来将会得到彻底的抑制。艺术家如何审时度势地回归艺术创作本体,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笔者在展览的另一面墙上看到了罗丹的总结:“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这封出自其1917年的口述,名为“给青年创造者的遗书”。我不知道它在西方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但是,彼时留法的中国青年如徐悲鸿、林风眠、王子云、刘开渠、常书鸿等先生在他们的一生实践中,大致遵从或印证了罗丹的嘱托,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在现代化持续推进了近百年的今天,我们的多数艺术家有没有智慧、专注、真诚、意志?如果有,都用在了哪里?

  (作者为艺术评论人)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