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收藏 > 观点 >

沈勤《师徒对话》水墨试验的开始

  艺术家沈勤

  “那真是最好的时代,那时什么都没有,但有艺术家;现在什么都有了,却没艺术家了。”这是沈勤记忆中的“85新潮美术运动”(下简称“85”)。说这句话时,他拿了把椅子,坐在苏州博物馆一楼的展厅里,眼神眺望远处,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他心中“不可复制的、令人振奋的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勤因丰富的水墨实践,与谷文达齐名,被誉为抽象水墨的两大干将。沈勤生于南京,那里是新文人画崛起的重镇。不过,他却不追求回归传统笔墨的“书写性”,而是在西方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下,先后创作《师徒对话》、《浮》、《黑白——山》等作品,震动美术界。

  7月17日,沈勤最新个展《洇•氤•霪•滢》在苏州博物馆开幕,上述代表作被独立放置在一个展厅中,除此之外,“田、园、村”系列亦首次集中亮相。这是沈勤阔别画坛的二十余年后,规模最大的个展——1993年,在参加“后89中国新艺术展”(下简称“后89”)后,他全心地在石家庄过着“钓鱼、画画、养儿子”的隐居生活。

  展览开幕的前一天,沈勤在展厅中踱步,不时有工作人员向他确认旧作的展签。“时间相隔太久了,”沈勤看着《师徒对话》说,“最早这件作品叫《师傅与徒弟》,等刊登在杂志上后,不知怎么名字做了修改,一直被叫到现在。”

  “这次,我是被‘捞’回来了。”他说。

  沈勤最新个展《洇•氤•霪•滢》展览现场

  沈勤 《师徒对话》124x151.5cm 纸本设色 1985

  沈勤《浮》127x187.5cm 纸本设色1985

  《师徒对话》水墨试验的开始

  沈勤生于1958年,初中开始随赵绪成进行正式的绘画训练,20岁时进入江苏画院中国画研究班。据他回忆,当时班中同学的思想已“很自由”,一些年长的同学常常在班级中召集开会,传达先锋理念。“比如我的同窗刘丹已经开始创办地下刊物,当时是被禁止的。”他说。

  沈勤自称是个“不安分”的人,他说,别人临摹古画时,他却做起雕刻。另外,相对传统古画,他对结构、空间、立体和图示更有兴趣。1979年的一场敦煌之旅,构建他对传统的审美体系,也成就了几年后的代表作《丝绸之路》组画。

  那年,学院组织学生去敦煌写生,为期2个月。这是沈勤第一次离开南京。一路上,火车先后跨过黄河,穿越河南与西安的黄土地貌,至兰州,再到敦煌。眼前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奋,“我们生活的时代是被历史割断的,但那一瞬间,我觉得整——个——人都被打开了。”沈勤越说越兴奋,“平常见的那些个小桥流水,像模型一样的园子,人还像猴子一样还在里面钻进钻出的,直到敦煌洞窟犹如历史博物馆一样历朝历代展在你眼前,这一刻,历史终于打穿了。”

  “我们几乎每个洞都看,钥匙就在我们这儿。条件真的太好了。”回忆起那段旅程,沈勤仍止不住感叹,眼里满是怀念。在敦煌的两个月,他几乎天天和同学一起去洞窟,将画具铺在地上临摹壁画,他们废寝忘食——那些上午切好放在一边的白馒头,“还没吃,已经变硬了”。经过比较,他最喜爱唐塑造型,但对清朝彩塑“充满厌恶”。这种非黑即白的审美洁癖,影响了他之后的创作。

  1985年,沈勤早期代表作《丝绸之路》组画问世。其中,《师徒对话》的罗汉形象、分割天地的地平线与广阔的戈壁滩,都源自其敦煌写生的经历。靳尚谊曾评价这件作品是“用超现实主义的语言,反映出类似中国禅宗公案式的场景”。对此,沈勤则说,他在画 “虚无”。他认为,世界上只有“地平线”才是永恒,其他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落成废墟,化为无用。

  同年的作品《浮》则记录沈勤一次真实经历。大约是1981年的一个雨天,他与中学同学在华山遭遇塌方,他亲眼目睹七、八位旅客遇难。“他们不辨男女,四肢露了出来,身体却被埋下了。”沈勤说,这是他“第一次离死亡那么近”。作品《浮》中,几位人物裸露着身体,或漂浮半空,或无头无尾地躺在地上,在阴云遮蔽的圆月下,显得有些吊诡。

  栗宪庭曾撰文,评价沈勤水墨试验的多样,“来自他感觉的多样,无论是沉静、祥和,还是忧虑。”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