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国际 >

当观众暂时又聋又瞎时 展厅里会发生什么

  

行为艺术家玛丽娜

·

阿布拉莫维奇最新的创作在纽约完成,以

发生器

为标题的展览要求观众蒙眼塞听,于是有陌生人在里面拥抱、跳舞、静坐冥想。

顶着“行为艺术之母”光环的阿布拉莫维奇没有停止创作。

顶着“行为艺术之母”光环的阿布拉莫维奇没有停止创作。

  

行为艺术家玛丽娜

·

阿布拉莫维奇最新的创作最近在纽约的

Sean Kelly

画廊圆满完成,以

发生器”(

Generator

)为标题的展览没有任何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供展示,还一反常态地要求观众不看不听。

  

按照艺术家自己的描述来说就是:

大家来到画廊,本来是想听到什么,看到什么,结果眼睛和耳朵都被蒙上了。所以你一定要充分运用自己其他的感官。虽然没有什么可听、可看的,但任何其他(体验)都是有可能的。

参与观众将所有私人物品寄存,蒙上眼罩,戴上耳机,由工作人员牵引着进入未知的空间。

参与观众将所有私人物品寄存,蒙上眼罩,戴上耳机,由工作人员牵引着进入未知的空间。

  

这是一件听着深奥玄妙,实则体验感极其特别的行为艺术作品。在进入之前,和所有观众一样,我被要求将私人物品,尤其是手机等电子设备,寄存到储物柜里。然后

蒙上眼罩、戴好降噪耳机。接着,工作人员牵起我的手,缓步引领着我走进未知的空间。记得经过一两处有转向的拐角,灯光似乎明亮了不少,有人在耳边悄声地

说:

你打算结束的时候请举手示意。

之后,我的手被轻轻放开,跌跌撞撞、举步维艰的探索便就此开始。

  

眼罩和鼻梁的间隙处有光钻进来,我低下头能瞥到自己靴子头部的弧线,这个微小的区间就是所有的视域范围;耳机沉沉地压在脑袋上,倒不至于完全静音,但即使身

边传来高跟鞋

噔噔

的声音,仍然很难正确判断声源的方向。这近乎全盲和全聋的状态,让人想起课本里的海伦

·

凯勒。手足无措之感比想象的更为强烈,有好几

分钟我只是呆立在原地,脑袋里闪过无数问题:我在哪儿,其他人在干吗,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也在现场吗,工作人员就在附近看着,那我到底该做些什么才能显得不傻呢

……

  

我向前伸出手蹒跚而行,摸到墙的瞬间非常愉快,像是确知

了安全范围,于是顺着墙沿绕场一圈。其间有好几次碰到其他人,大家各自不言不语,又很有默契地彼此避让,举动轻盈。脑海里渐渐明晰地浮现出一个大小可感的

方形,凭着这个认知,胆子也似乎大起来,我开始雄心壮志地从一处墙角出发,一步紧贴着另一步,想以尽可能直线的方式走出一条对角线以抵达对面的墙角。

  

走到中途,柔软的手又再次出现,我被轻轻地牵起,绕开了一些障碍,事后才知道那是展厅中间的柱子。对角线当然没能成功,我一路右倾着歪到了离墙角有

20

多步

远的地方。这之后,我走走停停,不再拘谨。黑暗和无声,让我感到自己好像正站着睡觉,又有那么一两个瞬间,会觉得肢体都不复存在。再之后又遇到墙角时,我

斜倚着蜷曲了一会儿,然后把手举过了头顶。

  

我最大的感受是如何不通

过双眼双耳而重新认知一个空间,步伐可以做丈量,双手可以下判断,从而使大脑得以对其投射想象。翻阅其他观众的文字,才知道有陌生人在里面握手拥抱、有人

跳起双人舞、有人干脆静坐冥想、有个呆了一个多小时的人提到作品刷新了他对时间的感受

……

有个呆了一个多小时的人提到作品刷新了他对时间的感受。

有个呆了一个多小时的人提到作品刷新了他对时间的感受。

  

纽约时报的

Ken Johnson

则将作品理解为一种对现实社会的隐喻:

在一个明亮的空间里蒙上双眼并且人为地失聪,这类似于人类在某些现实里的一种典型感受,因为一些现

实其本质上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大部分人认知和理解的能力。而摘掉眼罩和耳机,你的处境则变得清晰,就好像受到了精神上的启蒙。

  

尽管个体的经验千差万别,

发生器

确确实实是一件相当颠覆传统的创作,受佛教中

四大皆空

(

full emptiness

)以及

合一

(

oneness

)观念的影响和启发,阿布拉莫维奇的这件作品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艺术主体,它屏蔽了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

来认知艺术的方式,它甚至企图让典型艺术语境中的一切都消失不见,包括艺术家本人(她并不一直在现场,即使在的时候,也和其他观众一样戴着眼罩和耳机)

——

这确实是一处无物可观、无声可听的

虚空

之境,而观众的体验则成为了作品中最重要的构成。

这确实是一处无物可观、无声可听的“虚空”之境,而观众的体验则成为了作品中最重要的构成。

这确实是一处无物可观、无声可听的“虚空”之境,而观众的体验则成为了作品中最重要的构成。

  

现年

68

岁的阿布拉莫维奇,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她在诸多作品中挑战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极限,并探索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在最著名的作品

旋律

0”

中,她准备了

72

种道具,包括玫瑰、口红等使人愉快的物件,也有小刀、鞭子等暴力工具,甚至手枪和子弹。那是

1974

年的意大利那不勒斯,观众

可以用这些道具对她进行任意摆布。其中一个人拿起枪顶住她的头,直到被其他人拉开。另一件广而周知的作品是

艺术家在现场

2010

年的纽约,在现代艺

术博物馆举行回顾展时,她在连续了一个多月的展期中,每天与排队前来的观众一一对视,尽管沉默不语,也没有任何肢体接触,但许多人坐在她面前痛哭流涕。

  

旋律

0”

艺术家在现场

再到

发生器

,时间跨度刚好

40

年。阿布拉莫维奇的创作理念变了,不再是年轻时那个满腔痛苦与悲愤的她,而更为平和怡然;

参与作品的观众也变了,彼此间少了敌意多了默契;行为艺术本身也在变,从原来半地下、遭受不解甚至排斥的状态,渐渐变得普遍而主流。

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在交往的12年时间里既是情侣也是创作的伴侣。

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在交往的12年时间里既是情侣也是创作的伴侣。

在2010年的“艺术家在现场”作品中,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重逢对视。

在2010年的“艺术家在现场”作品中,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重逢对视。

  

在当代艺术的领域里,阿布拉莫维奇以

非物质艺术和长时间持续发生的行为作品

知名,在这个特别的门类中还有许多如雷贯耳的经典作品,包括现代舞艺术家皮

·

鲍什长达

30

小时的剧场表演,美籍台裔艺术家谢德庆

1980

年代的五件时长一年的作品,约翰

·

凯奇谱写的长达

639

年的管风琴曲子

尽可能慢

(

As Slow As Possible

)等等。用时间作为度量衡来回顾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更能够深刻地理解她的创作理念。

  

早年的

旋律

0”

,那个让她本人如坐针毡的表演持续了

6

小时;

1988

年与交往了

12

年的同为艺术家的男友乌雷分手时,两人来到中国,各自从长城一端步行,

历经

3

个月后在中途相遇又各自分开;

2002

年的作品

海景房

中,她连续

12

天不说话、不阅读、不写作;

2010

艺术家在现场

的作品,连续时长总

计共有

716

个小时;而她的上一件作品,取名为

“512

小时

,在伦敦的蛇形画廊中她与另外

10

位表演者一起引领观众静谧地站立或缓步前行,整个空间像是

被凝固一般地存在了

512

个小时

……

非物质、无实体、长时间可以看做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创作语言中的三个关键词。

  

她温和缓慢,有时甚至无为得有些软弱的举止,却在与时间的长期对峙中,沉淀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力量,也正是这种精神性与时间带来的力量成就了她作品中最动人的部分。

  

2013

年,阿布拉莫维奇发起新的项目,要创建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综合性艺术机构

MAI

(

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

)。这个机构的实体设在纽约州的哈德逊郡,目前仍在建设之中。一方面它将持续地扶持与她有着相似理念的其他艺术创作,另一方面,艺术家

特有的

阿布拉莫维奇法

(

Abramovic Method

)将成为该机构重要的公共教育课程,这种训练的具体项目包括细致地品味一杯水、缓慢地在白纸上书写自己的名字、用

16

个小时计数米堆中的米粒

等等,以此让人

获得更好的关注力和自我感知

  

她还与流行明星

Lady Gaga

合作拍摄视频,将自己的训练法则推广给更宽泛的大众。这些举动已经超出了当代艺术的创作领域,使她渐渐走进主流文化的视野中,但也同时为她引来诸

多争议:阿布拉莫维奇从先锋行为表演一路发展而来的许多理念,是否应当被作为一种模板式的方法论来进行普及?

  

回到作品

发生器

,顶着

行为艺术之母

光环的阿布拉莫维奇没有停止创作,却继续坚持着不同形式的艺术探索,这一点值得敬佩。作品中虽然无物在现场,但清

空了的展厅里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就像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而阿布拉莫维奇和我们这些被遮起眼睛耳朵的观众一起,试图放缓社会快速前行的步伐,不盲信

所见

即所得

,努力开启其他敏锐的感官,一同回归本我的人的状态。

 

(作者系现当代艺术学术平台

狩猎

主创,现正在纽约攻读艺术史硕士)

  作者:虔凡

  来源:澎湃艺术观

分享到:


今日热点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景泰蓝鉴证中韩友谊,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中华荣耀尊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
纯银大龙版票被韩国前总理郑云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