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重庆非遗传承人“聚首论剑”:传承中国传统文

  一块长方形大理石板、近十种彩色面团、一双上下翻飞的灵巧之手……穿着红色中山装的谭先华在这个简单的场景中重复动作,捏出上百种面人,既有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也有国外动漫角色机器猫……用一根根竹签一串儿,各式各样的彩色面人就“出炉”了。

  18日,临近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几位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聚到一起,举行一场元宵节前的“传统文化派对”。

  “一做就做了28年了,这辈子也不会离开面人了。”53岁的谭先华不仅是一位做面人的“专家”,还是一名教师,课程内容也没有离开他手中的面团。在现场,他面前的桌上摆放了上百种小型的面人塑像,还有几尊大型的面人塑像场景。其中,一个四人围坐吃火锅的面人系列塑像吸引不少过路市民。

  “我比较擅长做这种大型的面人塑像场景,主题大多是围绕中国传统七十二行。”串糖葫芦、磨剪刀、弹棉花等等,他告诉中新网记者,这些现在已经几乎难以见到的场景以面人的形式展现出来,就为了不让现在的年轻人、小朋友忘记重庆老一辈的市井生活。

  谭先华率领他的“面人大军”去过墨西哥、德国、土耳其等国。“外国人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手工,我也在现场教了很多外国小朋友做面人。”他说,虽然语言不通,但凭着在国内的教学经验,在国外参加中国庙会时,他也能顺利教外国人做面人,并且非常受欢迎。

  与谭先华不同,被誉为重庆糖画第一人的刘贵兵学习做糖画的初衷则是为了生计。“当时拜师学艺是因为条件不好,这一行(做糖画)成本低。”刘贵兵说,从最开始学习的简单糖画,到现在能作出的3D立体糖画,历经了三十几年。

  作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糖画代表性传承人,刘贵兵说,他最喜欢做的是重庆的山水和吊脚楼。“现在做糖画的已经不多了,我也把自己的技术传给我的小孩,这项传统技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杨艺站在她的作品“身后”,时不时翻出一幅欣赏片刻。她告诉记者,她曾带着她的作品去往美国、西班牙、德国等国参加艺术交流。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重庆吊脚楼剪纸出现在德国时,竟有几名外国人惊呼“我知道这,是重庆的磁器口。”

  “这让我感到有种自豪感,通过中国的传统艺术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这是我们这些手艺人的职责吧。”杨艺说,现在她也在文化馆教授剪纸,很欣慰对剪纸感兴趣的男女老少越来越多。

  展示会现场挤满对传统技艺感兴趣的市民,有咨询中医的老年人,也有牵着父母的手、吵着要买面人的小孩……一位带小孩看做面人的母亲说:“这个活动蛮好的,小孩也喜欢。既让我们重拾了童年,也让他们这些小辈知道,爸爸妈妈的童年在没有电脑电视的情况下,依然很快乐、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