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收藏 > 行情 >

曝光量超2.6亿,参与人次超2066万,“共绘盛世华夏”火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1年前,著名画家李苦禅创作的《盛夏图》展现出昂扬的中国气象。此画常年展示于人民大会堂一楼,以供观赏。

41年后的10月24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新京报社联合腾讯新文创研究院、腾讯新闻、腾讯多媒体实验室共同发起的新媒体项目“共绘盛世华夏”正式上线。

通过创新表达、新媒体演绎,《盛夏图》被“装”进手机,网友通过小屏就能感受国画的“盛世美颜”,滑动指尖就能创作一幅大师同款荷花图。低门槛、操作简单、互动性强,“共绘盛世华夏”迅速出圈。

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12时,项目曝光量超2.6亿,新媒体互动PV(页面浏览量)超2066万人次。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共绘盛世华夏”是如何讲好文化传播故事的?

多方参与,让文化“动”起来

李苦禅是谁?为何会选择他的画作进行新媒体演绎?

10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第二季开播。在第十五集,我们了解到了这位伟大的爱国画家的主要生平事迹。

李苦禅原名李英杰,生于1899年。1923年,青年李苦禅白天拉黄包车,晚上到齐白石家中学习国画。为凑求学盘缠,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同学便送了他一个笔名:李苦禅。

“先有人格,方有画格;所谓人格,爱国第一。”这是一代大写意书画宗师李苦禅的座右铭。

“画者的气节不仅仅是笔墨如刀,更是铮铮铁骨的抗敌之志。”在山河破碎的时代,李苦禅坚守、践行这一格言,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他把卖画的钱用来接济革命同志,并把自己的画室作为联络点,支持地下抗战,爱国学生、仁人志士藏身于此。因叛徒出卖,日本宪兵队将李苦禅逮捕,关押在北大红楼。狱中28天,他受尽拷打、灌辣椒水等酷刑,他宁死不屈,大声吟诵文天祥的《正气歌》,没有透露半分信息。

1981年,82岁高龄的李苦禅创作了巨制《盛夏图》,该画作面积突破花鸟画传统,达到22.04平方米,为李苦禅平生最大篇幅巨作。

《美术里的中国》拆解《盛夏图》的细节,向观众展示了国画的绮丽壮美与雄浑气魄,并基于丰富的史料,采访了李苦禅之子中央文史馆馆员李燕,李苦禅弟子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通过多角度深度解读,再现了国画大师李苦禅的人格、画格。

纪录片之外,借助新媒体创意和技术,在小屏端,《盛夏图》之美、李苦禅的爱国情怀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弘扬。

“共绘盛世华夏”新媒体项目组以《盛夏图》为创作来源,融合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表达元素于一体,在小屏端高清还原《盛夏图》的细节画面,让用户如身临其境看到41年前“芙蕖灿烂,挺立如锥,蓬勃出夏的奔放”的荷塘图,感受艺术之美。

同时,“共绘盛世华夏”让用户以手为笔,触屏勾勒出专属荷花,创作李苦禅大师同款名画,体验创作的乐趣,参与文化共创。

“共绘盛世华夏”集结极具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权威主流媒体、领先的互联网平台,让原本静态的《盛夏图》“动”起来,实现了物理空间与传播空间的腾挪转移,借助新媒体表达,《盛夏图》从人民大会堂被“搬”到网上,“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国画之美深入人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表达,让文化“火”起来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其进行大众化、通俗化、新媒体化表达,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方式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表示,李苦禅的《盛夏图》是传统水墨画中花鸟图的优秀代表,“盛世华夏”的寓意,表现了老艺术家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国情。中华文化促进会、新京报社、腾讯联合策划“共绘盛世华夏”新媒体项目,既是对这种爱国之情的传承,也是用新技术手段重新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的一次有益尝试。

作为一款新媒体互动产品,“共绘盛世华夏”借助新媒体技术,将国画“搬”进手机,将大师事迹及爱国精神在移动互联网传播,让以《盛夏图》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火”起来,让公众进一步了解、认识画家李苦禅的画格与人格,进一步加深传承与创新优秀文化的自觉。

首先,“共绘盛世华夏”通过新媒体,营造了低门槛、可亲近的文化展示与欣赏空间。

打开“共绘盛世华夏”小程序,瞬间置身于花鸟写意的国画中,流水潺潺、鸟鸣嘤嘤,宁静祥和。既可以观看高清版的《盛夏图》,仔细观察每一朵荷花的独立之姿、每一只鹭鸶的不同神韵;也可以借助腾讯多媒体实验室的修复技术,站到大师身旁,近距离感受41年前李苦禅创作《盛夏图》时脚踏画纸、手持画笔、挥毫泼墨的风采。

其次,“共绘盛世华夏”通过新媒体,创造了文化共创的一种新可能。

“共绘盛世华夏”互动性、参与性强,且参与门槛低,操作简单,在手机上轻松一笔,就能完成一幅荷花图的创作,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画作的背景,保存、分享带有唯一数字编号的《盛夏图》。一场全网千万人舞动指尖的超大型集体创作,共绘盛世华夏的线上大写意,让水墨酣畅的国粹国画,一夜之间“火”遍中国大地。

与此同时,“共绘盛世华夏”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一次爱国精神的传递。

李苦禅之子李燕谈道,“新时代,新科技,赋予父亲的爱和《盛夏图》第二次生命,让千千万万中国人亲手触摸我们的文化——大写意中国画。在手机屏幕上传递的,不仅是苦禅老人的爱,更是这个时代的民族之复兴,爱国之同心”。

41年前,李苦禅泼墨作《盛夏图》,并在画上题写——“国家日趋兴盛,乃余之愿。祖国古称华夏,想炎夏之际,荷花盛开,乃作荷塘即景。”借此表达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福与愿望。

41年后,他将“笔”交给了后辈子孙。借助“共绘盛世华夏”新媒体,用户在体验画作创作乐趣的同时,抒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愿。

在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看来,“所谓‘共绘’,正是要让昨天与今天、前人与后人、传统与现代、大师与大众打成一片,充分展现文化杰作的时空穿透力和奇妙的传播力”。

全网两亿多的曝光量、新媒体端两千多万的互动人次,“共绘盛世华夏”以“共绘”为价值遵循,让大众的文化传播热情得到洋溢,让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也让爱国情怀穿越时空得到共情。

数字助力,让文化“活”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近年来,VR、AI、5G等数字技术深度运用到文化事业中来,让文化活泼起来,让文化人物生动鲜活起来,成为推进文化传播与创新、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新动力。

在“共绘盛世华夏”新媒体项目中,有一段李苦禅的视频,他向网友发出共绘盛世华夏的邀请。但是你知道吗?视频中的李苦禅实际上是“数字人”。

在李苦禅之子李燕先生、孙女李欣磬女士的指导下,腾讯多媒体实验室“光影焕新”智能影像修复技术团队以李苦禅真实形象为基础,打造了首个书画领域“超写实”数字人。

据腾讯相关技术团队介绍,建模师根据40多年前的视频和照片素材手工建模,安排50多处肌肉运动节点,力争将李苦禅的外表、姿势、神态还原到极致;声音更是由李燕先生亲自录制;根据李苦禅先生具备武术功底、学过京剧的经历,团队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出身的演员进行动作捕捉,力争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能还原大师风采。

为克服影视资料中的色彩失真、视频模糊、划痕明显等难题,修复平台利用智能分析、画质修复和画质增强模块,对影像不同场景采用不同修复强度和不同的模型,修复噪声、划痕和严重的色彩失真问题,更真实地还原场景,让李苦禅实地调研、珍贵作画的动态更清晰、真实地展现。

“41年前,爷爷创作《盛夏图》,休息时抱起我说:‘不打仗了,饿不着,冻不着,想吃啥就吃啥。小磬,咱们国家好了,你们都有福气啦。’”看到爷爷数字人形象,李欣磬讲道。

41年后,无数网友欣赏《盛夏图》,并通过手机“共绘盛世华夏”,表达着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李欣磬说她仿佛又听到爷爷说:“小磬,咱们国家好了,你们都有福气啦。”

借助数字修复技术,腾讯多媒体实验室再现了李苦禅生前风采与形象,且能永久保存。穿越历史的长河,让大师的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继,激励后辈不忘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

“腾讯希望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创新传统文化的多元化表达,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创新者。”腾讯新文创研究院院长岳淼表示,“写意花鸟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以手机屏幕为‘纸’,以科技手段为‘墨’,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让普通百姓参与到文化创作传承中,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凭借修复效率高、细节突出、修旧如新的优势,腾讯多媒体实验室“光影焕新”智能影像修复技术已运用到新中国15次国庆阅兵珍贵历史瞬间、香港回归历史时刻、上海城市记忆的珍贵历史等影像的修复与保护中来,成为守护、传承历史文化的高效工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共绘盛世华夏”新媒体项目集合各界力量,形成传承、发展文化的合力,通过新媒体表达、人工智能修复技术,让文化“动起来”“火起来”“活起来”,将传统优秀文化推陈出新,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分享到:


今日热点
艺术与技术创新结合打造梦幻舞台《诗画中国》再现周敦颐笔下莲花
艺术与技术创新结合打造梦幻舞台《诗画中国》再现周敦
曝光量超2.6亿,参与人次超2066万,“共绘盛世华夏”火了!
曝光量超2.6亿,参与人次超2066万,“共绘盛世华夏”火